誠信經營示范單位
臨床安全合理用藥示范基地
鄭州市基層中醫傳承特色療法工作室
國外數家制藥公司曾欲出資千萬元購買的袁希福家傳中醫秘籍(部分)。
這是一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黃河順勢奔騰而下,太行拔地巍峨而立。這方神圣的土地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人輩出,而如今,一個響亮的名字再次讓這里熠熠生輝。
他,就是國內享有盛名的共產黨員、全國腫瘤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學會全國委員、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院長袁希福。
12月5日,第六屆世界中醫藥大會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600余名中醫藥專家、學者圍繞“中醫藥的現代化與飛躍”主題,就中醫理論、臨床研究、中藥研究等,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討。作為我省醫學界的唯一代表,袁希福院長在會上作了發言,與世界各國的同仁切磋中醫抗癌的醫術與醫道。、中國政府網、新華網等報道了這一消息。袁希福的名字一夜間傳遍天南海北、五湖四海。
會議期間,袁希福提出的以“三聯平衡理論”為代表的中醫抗癌新方法引起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醫學專家的關注。他撰寫的《扶正通淤排毒“三聯平衡理論”治療晚期惡性腫瘤512例》被錄入大會論文集。在聽了袁希福的發言后,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美籍華人、美國傳統醫學委員會主任田小明,澳洲全國中醫藥針灸學會聯合會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大洋洲主席林子強等國際醫學界專家認為,“三聯平衡理論”代表了中醫抗癌的高水平。
12月22日,記者來到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采訪了剛剛從澳大利亞歸國的袁希福。
傳奇中醫世家秘方價值連城
袁氏中醫世家的傳奇故事,在中原大地傳頌了300多年。據《懷慶袁氏族譜》記載:袁氏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行醫,到嘉慶年間已經遠近聞名,獨成一派,收集了大量民間秘方,尤其善治疑難雜癥。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袁希福祖上名醫袁積德等多次奉召進京,為皇親國戚治病。同治、光緒皇帝先后頒發圣旨,誥封袁積德為“奉直大夫”。兩幅圣旨及諸多醫方醫書秘本,至今傳至袁氏第八代傳人袁希福手中。其中《袁氏醫方》等秘本記錄了大量珍世秘方,價值連城。例如,噎膈(即食管癌)晚期湯水難進,目前仍是世界醫學難題,而《袁氏醫方》中的開噎散專治噎膈。日本、美國等國外數家制藥公司曾開價千萬元,欲購《袁氏醫方》等珍貴資料,均被袁希福婉言回絕。
袁希福銘記先祖遺訓,秉承先人遺志,繼承祖業,12歲時就在祖父的指導下開始熟讀《藥性總論》《本草備要》《湯頭歌訣》等中醫名著。除了祖父的啟蒙和熏染,還有兩件事讓袁希福深受觸動。高中時,一位好朋友罹患癌癥,受當時醫療條件和醫治水平所限撒手人世,家人痛不欲生,其母親精神嚴重受創,幾近失常。袁希福內心被深深地刺痛。有一年夏季,鄰村的閆支書神情驚慌地找到袁希福,說其父滴水難進,半個月來僅靠輸液維持生命,危在旦夕,請袁希福幫忙救急。袁希福配制了一劑藥方,胸有成竹地說:“拿去吧,這藥肯定能吃下去。”閆支書全家都很懷疑:“患者連水都不能喝,能吃下去藥嗎?”然而,奇跡出現了,藥果然被患者服了下去?;颊叩镁攘?,其家人十分激動:“真是神奇啊!”
從選擇中醫那天起,袁希福就一直在抗癌的艱辛路上不斷探索前行,沒有遲疑過,沒有后悔過,也沒有回過頭。
袁希福先后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及中國中醫研究院深造,并師從多位名家。經過從醫30余年來不斷的臨床實踐,以及對多年來所收集的6000多個抗癌秘方、單方、驗方和2000余種中藥進行細心比較、篩選整理,并與袁氏醫方進行優化組合。
袁希福認為抗癌的實質是抓住關鍵時機“虛、淤、毒”,采取“扶正、疏通、祛毒”三大對策,有的放矢,重點用藥,扶正補虛,理氣化淤,化痰散結,攻毒排毒,從而達到調節人體陰陽氣血,使臟腑機能平衡,最終使人體回轉到自然狀態。他指出,癌癥不是單一的局部病變,而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反映,在治療中僅著眼于局部是不夠的,要想達到治療目的,必須全面調理、重點用藥,最終使機體達到自然狀態下的陰陽平衡。
11月2日,《大河報》A20版《袁希福:延續百年中醫治癌路》一文中報道了兩個真實故事:河南油田退休工人姚丙午,于2000年1月病理診斷為小細胞肺癌,伴縱膈淋巴結轉移。因承受不了化療的毒副反應,姚丙午在化療一次后找到袁希福治療,服中藥200多服。如今已經10年了,他仍健康地生活著。山東省定陶縣的馬先蕊至今仍能參加正常勞動。
10月24日上午11時,一位紅光滿面、精神抖擻的老人走進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要找袁希福復診。他叫李生義,今年62歲,甘肅省武威市人。李生義說,6月16日,他確診患了賁門癌,到8月底時已不能進食。9月初,在鄭州工作的孝順兒子獲悉袁希福擅長治癌的消息后,將父親接到鄭州求治。用藥3天后,李生義即可進食,6天后進食正常,癥狀逐步改善,現能吃一大碗面。老人治療1個療程后體重增加了5公斤。診室里,排隊等候的患者和家屬很多,他們大多都是慕名而來的。
醫術精,人品好,醫德高,醫風正,幾十年如一日,心系百姓。這是老百姓對袁希福的評價。在30多年的行醫生涯中,他以高超的醫術,使一個又一個腫瘤患者擺脫了痛苦,重獲健康和幸福。
72歲的樊雪梅是漯河市人,患有肺癌,并發慢性腎功能不全、腎積水。2004年8月,開始用中醫治療,此后原有心慌、乏力、多汗等癥狀減輕或者緩解。2005年6月到鄭州大學二附院檢查,右肺塊影較原來明顯縮小。2005年12月18日,患者全身乏力癥狀明顯減輕?,F患者飲食正常,身體健康,精神良好,無不適癥狀。
長垣縣樊相鎮農民吳素蘭,今年55歲,2000年6月確診患食管癌,因有心臟病無法手術,當時滴水難進,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經人介紹來求治,用藥3天后癥狀明顯改善,能喝水并可吞進流質、半流質食物。3個月后,吳素蘭能吃能喝,精力充沛,像換了一個人,到醫院作X光鏡檢查,“食道光滑,未見腫塊和出血點。”經歷了人生悲歡離合的吳素蘭一家,立即趕到鄭州,向救命恩人袁希福報喜。
袁希福治癌,其效在于中藥,其奇在于速度,其絕在于療法。經他治療的患者紛紛稱,袁希福用純中藥秘方治療癌癥效果非常明顯,對生存期和生活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河北省永年縣東楊莊鄉楊莊村農民張志恩,患結腸癌,多處求醫無效,于2007年5月找到了袁希福,經治療,腫塊不斷縮小。后醫院多次回訪,患者身體無不適癥狀,已恢復如常人。
南陽油田通信公司退休工人涂永順,患腎癌,多處轉移,2007年6月開始治療。自此后頸部、腹腔淋巴結相繼消失,精神逐漸好轉,飲食增加,體力增強,每天能跑步3公里。2008年3月13日復查,精神好,身體健康。
山西省太原市的王玉蘭患乳腺癌,出現腰椎骨轉移,下肢癱瘓,坐著輪椅來診。奇跡發生了,經袁希福治療1個月后,王玉蘭竟能下輪椅扶墻活動了。她連續服藥3個療程,治療效果越來越好,4個月后竟然奇跡般康復了。她不僅告別了輪椅,而且上下樓也不用老伴背了。每當談及此事,王玉蘭都會含著淚說:“袁院長是俺全家的救星啊!”她為了表感激之情,給袁希福送來錦旗,上書:“靈丹妙藥,濟世救人。”在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類似這樣由患者送來的錦旗、銅匾、感謝信等眾多。袁希福卻對這看得很淡。他說:“對一個醫生來說,患者康復才是好的獎。”
大醫仁心可贊百姓口碑相傳
由于袁希福對抗癌事業的突出貢獻,社會給于他許多榮譽。對于這些,他都沒有放在心上,唯一讓他珍藏心中的是“共產黨員”這一光榮稱號。袁希福經常告誡醫院的醫護人員:“對待患者和家屬,態度一定要好。一定要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他總是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從不敷衍任何一個患者,常常中午1點多還顧不上吃飯。每到冬天,他總是先把手暖熱,然后再對患者進行檢查。難怪許多患者都說:“只要一聽到袁院長的聲音,我們就心里踏實了,讓他看病我們十分放心。”
今年6月底,新安縣貧困山區的一名腫瘤患者前來求診,聽說患者因病負債累累的情況后,袁希福當即墊付了800多元的藥費。據粗略統計,僅最近5年,他就為上百名患者減免或墊付了醫藥費3萬多元。
太行山般的胸懷,讓他殫精竭慮一生付出;普救眾生的大醫仁心,讓他傾其所能嘔心瀝血。袁希福用一顆赤子之心,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也為自己的人生譜寫了最為光彩的樂章。世界中醫藥大會對“三聯平衡理論”的認可,使得袁氏中醫抗癌理論向世界邁出了一大步。在返回醫院的當天,他再次接到了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發來的邀請函,邀請他出席2010年10月在荷蘭海牙舉辦的第七屆世界中醫藥大會。我們相信,這位執著的抗癌斗士,必將會把中醫抗癌事業進一步推向世界,讓更多患者擺脫疾病,重獲新生!
(本報記者呂曉)
友情鏈接:
版權所有: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 www.madbury.net
電話:0371-63962677 投訴電話:0371-63395632
特別聲明: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療依據。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農業路70號(河南博物院對面)
網站地圖掃一掃微信公眾號 一對一溝通